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

区域经济学:跳出区域 研究区域
阅读:次 更新时间:2020-02-26
      在近日召开的第十四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十三五”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孙久文提出,区域经济差异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经济现象,区域竞争与合作、区域差异与协调始终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领域。

  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作为应用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综合性和应用性,因而它所涉及的研究内容包括经济活动区位、区域经济组织、区际分工与联系、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经济政策等。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安虎森表示,区域经济学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和成熟起来的。我国区域经济学发展始终围绕着我国国民经济在国土空间上的展开过程而进行,从生产力均衡布局到非均衡布局,再从非均衡布局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一直到“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学研究始终没有脱离国家总体战略的实施与推进。

  “进入‘十三五’时期,区域经济转型处在关键时期。”孙久文认为,在这一时期,应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构建多层次区域空间系统,即加快经济带建设,以城市群为基础构建重点经济区,以国家级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为基础打造重点经济区的规划和操作平台。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汪晓文表示,着眼于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应从更宽广的视角来研究沿线省区协同发展问题,区域发展规划应考虑跨区域边界的空间延伸。他强调,基于“一带一路”知识产出显著的外溢效应,经济带沿线省区应积极寻求跨区域的科技合作与互助,实施“互利互惠”发展政策,从而形成共赢局面。

  开展多学科协同合作研究

  区域经济学作为交叉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开展多学科协同合作研究。“空间经济学丰富了经济学家的思维,为区域经济学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方法创新。”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赵作权表示,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方法,不仅能够获得大量空间数据,还能够用这些数据支撑原来的实证分析,既增强了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准确性,又增加了方法的多样性。他还认为,以往经济学家的分析主要是基于点到点即距离的分析,现在则变成了连续空间的分析。

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副院长张学良则提出,互联网与信息化给城市大数据的出现与分享提供了便利。大数据为区域经济研究提供无限可能性,需坚持跨学科、跨院校合作。

  在问题研究中提炼学科理论

  安虎森告诉记者,由于区域经济学涉及面广、应用性强,导致其理论建构总是滞后于区域经济活动实践,这对从事区域经济理论研究工作者提出了挑战,但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他强调,在区域经济研究中,需要注重在实践研究中提炼相关理论。

  谈及区域经济学研究未来应注意的问题,与会专家认为,在区域经济学研究中,应注意避免泛化问题,要从关切实际问题入手,创新区域经济学理论,在借鉴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过程中,不断促进自身发展。

  在区域经济研究中,不能仅看到经济问题,还需要关注环境、社会与经济的关系等问题。孙久文表示,区域协调发展不仅要协调区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还要协调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他同时强调,优化空间结构要求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张可云表示,在区域经济学研究中,首先要规范基本概念,其次在讨论现实问题时要清楚它的背景,再次要注意运用合适的区域经济学研究方法。江苏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沈正平则强调,必须跳出区域研究区域,既要研究区域对全球化和国家发展战略定位的响应,又要研究区域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尤其要在区域联系和区域比较中,研究区域差异和区域协调发展。

  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南开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淮海发展研究院和江苏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联合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4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吴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