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中国空间经济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暨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举行
阅读:次 更新时间:2023-11-16

来源:西昌学院新闻网

11月4日,中国空间经济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暨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西昌学院安宁校区正式开幕。此次论坛由中国空间经济学会和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主办,西昌学院、四川民族山地经济研究中心和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研究中心承办。论坛分两天进行,来自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的近20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image.png

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大华学者孙久文教授,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科技大学乡村振兴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满银教授,上届空间经济学会执行主席、同济大学城市与科学研究所所长林善浪教授,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高国力教授,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理事长、国家发展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肖金成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创新经济研究院院长蒋伏心教授,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副会长、兰州大学经济学院郭爱君教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薛领教授,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顾问、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理事长、宁波工程学院区域发展与共同富裕研究院院长赵儒煜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区域经济学专业学科带头人谷国锋教授,江苏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沈正平教授,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邹璇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金凤君教授,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与咨询研究院赵作权教授,北京城市与创新发展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城市环境资源与旅游学院的吕拉昌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张强教授,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郑长德教授、涂裕春教授、何雄浪教授,成都市社科院副院长熊平教授,经济所所长尹宏教授,浙江工商大学吴浩波教授,南京审计大学经济学院颜银根教授,广西大学经济学院张林教授,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马骥教授,四川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杨继瑞教授等空间经济学界知名专家出席了本次年会凉山州政协委员、凉山州决策咨询委员会主任达久木甲主任、经济管理出版社社长杨世伟等领导、学者和教职工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4日上午,会议在西昌学院拉开帷幕。西昌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朱占元教授致欢迎辞。他向与会专家表达了热烈的欢迎,向来宾们介绍了西昌学院的历史以及办学情况并预祝年会取得圆满成功。论坛开幕式由西昌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陆铭宁教授主持。第十四届中国空间经济学年会执行主席、同济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研究所所长林善浪教授对学会的历史、上一届年会的情况进行了回顾,强调了空间经济学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并希望通过此次年会能够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的发展和创新。凉山州决策咨询委员会达久木甲主任代表中共凉山州委、州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向各位专家和同志们的光临表示诚挚的欢迎。达久主任向来宾们介绍了凉山州的基本情况及资源优势、发展成就和未来规划,希望学习借鉴这次会议的成果,推动凉山决策咨询工作高质量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社长杨世伟教授将1193个品种共计3026册、价值高达20万元的专业书籍赠送给西昌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肖立新教授完成了图书交接仪式,并向经济管理出版社表示衷心的感谢。

论坛主旨报告环节,上半场由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科技大学乡村振兴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满银教授主持。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大华学者孙久文教授做了题为“重塑中国经济地理的方向与途径”的报告。孙教授介绍了当前中国区域空间格局的细分化、网络化的特点,并且具有产业转移主导空间变化的趋势,使得区域发展形成差距。要追求空间协调,就需要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依托“重大区域战略”,海陆统筹,关注特殊区域发展。孙教授的研究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小康战略具有现实意义。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高国力教授做了题为“城市‘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的内涵特征及建设思路”的报告。高教授从中心工作的主要职能出发,对于国家政策导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战略的研究阶段性成果”进行了分享。首先普及了“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的定义,总结了我国该类公共设施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并借鉴国际经验和教训,提出了对该类公共设施建设的建议。应当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从而形成行之有效的长期制度安排。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党委书记杨继瑞教授做了题为“凉山:协同构筑向西开放战略基地新支撑极思考及举措”的报告。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向西开放”的号召,杨教授分析了凉山地区开放和做大做强外向型经济的现状和短板。杨教授提出依托交通、旅游康养、跨境电商、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等一系列措施促进凉山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金凤君教授做了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报告。金教授对成渝经济圈的功能定位、发展机遇与挑战、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金教授更是向年轻学者们分享了成渝经济圈现发展阶段值得研究的新课题,如重大区域间的协调互动、产业链和创新连协同布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衔接、面向数字经济的新区位和新空间组织模式。

第一场主旨报告下半场由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涂裕春教授主持。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理事长、国家发展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肖金成教授做了题为“城市群、都市圈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报告。肖教授首先理清了几个常被混用的重要概念,如城市与城市圈、都市与都市圈。根据国家发改委提出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肖教授提出了依托“四纵四横”经济带和“10+6”城市群规划经济区的政策建议。肖教授的建议对于平衡我国区域发展、发挥地方优势有很重要的意义。成都市社科院副院长熊平教授做了题为“成都都市圈对周边的辐射带动探索”的报告。熊教授的研究是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的殷切期许,提出了对于成都都市圈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以及发展目标。熊教授的研究对于发挥成都市在四川省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作用,进一步协调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有很重要的政策指导意义。湖南省政协委员,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邹璇教授做了题为“城市行政区划调整的经济效应分析”的报告。邹教授分享的是他在撤县设区问题方面最新的实证研究成果。文章利用我国2000-2018年285个城市层面的面板数据,选取2010-2015年52个发生撤县设区的城市为对照组,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撤县设区改革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邹教授的研究表明撤县设区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呈现显著的U型曲线效应。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与咨询研究院赵作权教授做了题为“空间经济学的空间范式:统一猜想”的报告。赵教授提出对于空间经济学研究从绝对机械论到复杂性相对建构论的范式转换。赵教授分析了空间经济学研究的统一趋势、多对椭圆CAIC空间范式的猜想,分享了其团队在网络椭圆+六边形网格领域的研究进展。

4日下午,大会进入专题讨论会环节。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们围绕着空间经济理论与乡村振兴、都市圈与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与区域创新、区域绿色协调发展等主题进行了分论坛研究报告和学术交流。分论坛报告环节为参会者提供了一个更加细致深入的交流平台,使大家能够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得到其他专家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其中不乏硕士生、博士生的精彩报告和点评,充分展示了空间经济学研究后备力量的强大实力和巨大潜力。

5日上午,大会进入第二日议程。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马骥教授主持第二场主旨报告的上半场。江苏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沈正平教授做了题为“新发展阶段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相关问题研究”的报告。沈教授通过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三个方面的指标评价了江苏农村共同富裕的区域差异,并据此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建议。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薛领教授做了题为“中国空间经济的不确定性初探”的报告。薛教授从三个层面分析了中国空间经济确定性的终结,即预期转弱、需求收缩、供给冲击,由此提出空间经济学研究应该应当反映现实发展的不确定型。薛教授的研究非常前沿,与当前学术界提出的复杂经济学的理念一脉相承。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区域经济学专业学科带头人谷国锋教授做了题为“空间经济理论与新时代中国空间发展”的报告。谷教授尝试从外部经济、规模收益递增、空间异质性的视角补充完善空间经济学理论框架,从而克服空间不可能定理。谷教授从区域经济理论框架完善、城市经济理论框架完善、交通运输经济理论框架完善、空间发展研究方面对研究内容、进展以及展望进行了分享。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副会长、兰州大学经济学院郭爱君教授做了题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基于两阶段价值链视角的分析”的报告。郭教授的研究基于两阶段价值链视角运用Super-NSBM模型,测度了2011-2020年中国284个地级市的绿色科技研发和绿色成果转化效率,并利用135.53万家数字经济企业微观数据构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指数,通过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探究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对两阶段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郭教授的研究表明东部城市和中心城市的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对两阶段绿色创新效率的促进效应更明显;数字基础设施、人才数字素养和数字金融支持分别在绿色科技研发与绿色成果转化两阶段起到不同程度的正向调节效应。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区域科学学会副理事长赵作权研究员主持第二场主旨报告的下半场。吉林大学、宁波工程学院区域发展与共同富裕研究院院长赵儒煜教授做了题为“预期、信心与经济增长理论深化”的报告。赵教授从思考中国长期、稳定、快速的经济增长的原因出发,提出了预期机制对产业生命周期和政府调控的影响,从理论层面阐述了繁荣与萧条的演变过程及复苏途径。这一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周期波动及其调控策略。北京城市与创新发展研究中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环境资源与旅游学院的吕拉昌教授做了题为“城市包容性创新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以北京市为例”的报告。吕教授通过综合测评法、空间格局分析法、地理探测器分析了北京“包容性创新”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政府投入、第三产业比重高的产业结构、企业用工结构、社会氛围和文化教育的差异是影响北京城市包容性创新空间格局形成的重要因素。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张强教授“从区域到城乡:对我国空间关系变化的一个制度性试析”的报告。张教授从制度层面讨论了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形成障碍的因素。张教授指出,只有打破城乡两种土地所有制所隐含对“农村不能干城市的事”的根本制约,地区、城乡才能实现共同富裕,而这也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强调的“城乡融合发展”的根本含义和根本指向。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原院长郑长德教授做了“经济集聚与互嵌发展”的报告。郑教授通过描述性分析、分析框架和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经济聚集与嵌入发展的相互关系。郑教授提出经济集聚与互嵌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在集聚中实现互嵌,另一方面通过互嵌提升集聚的质量。经济集聚与互嵌发展,与交易成本呈负相关关系。

5日下午,学者们就空间经济学领域研究的前沿问题展开了自由讨论、交流。在闭幕式上,西南民族大学郑长德教授代表学会对于会议开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认为:第一、本次会议是中国空间经济学圈知名专家到得最齐的一届会议,这说明西昌学院在学术研究上取得的优秀成绩和学科建设水平提升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认可,也说明各位专家对西昌学院寄语厚望和关爱,希望专家们能够对西昌学院这样处于民族地区的二本院校进行科研的持续输出和指导,加快民族地区院校的学科能力提升,夯实民族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第二、通过两天的紧张有序的学术交流,学术圈再一次认真梳理了学术前沿,这对学科研究指明了方向;同时,各位专家交流的研究方法、思路等是对青年学者的研究引领和指导,会议举办达到了预期效果;第三,西昌学院的老师们应进一步提升科研水平能力,推动偏远民族地区经济管理学科建设。

全体与会专家在报告间隙,来到大凉山特色农产品智慧运营中心调研参观了凉山州发展史陈列馆。与会专家们纷纷表示此次参观让他们对民族地区历史巨变有了更新的认识,对凉山州的发展特色产业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纷纷表示,凉山绿色农业发展道路会成为专家今后研究的方向之一。

本次研讨会共收到一百余篇论文,吸引了近200位空间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等专业的老师和同学们参会。专家学者们进行了深入研讨,分享了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为空间经济学领域的学术交流搭建了重要平台,对推动我国空间经济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本次会议是经济管理学院首次承办大规模的全国性专业学术会议,会议的组织和实施得到了与会学者们的高度肯定,在这个空间经济学领域学者们勤于思考,深入调研,创新方法的学术盛宴上,全体与会师生收获了专业知识,收获了专家指点、收获了学术精髓,这将进一步推动我校经济管理学院相关学科建设。此次会议,既加强国内空间经济学研究者的学术交流,促进空间经济学的发展和创新,助推新时代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实施,也是西昌学院不断强化学科建设,提升服务地方发展能力内功,努力为推动民族地区“四得”人才培养的举措之一。